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新闻 > 校园动态

九大名师指点2007高考·历史

出处: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7-03-15 15:06:26   您是第0位浏览者

重视课程标准 关注“文明史”

武汉外校特级教师 鄢洪林

【备考建议】

注意研究高考新大纲变化:

1、考核目标与要求具体化

去年没有专门的历史考核目标与要求,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考核目标与要求都笼统地归为文科综合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忽视了三科的区别与具体要求,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今年则将三科分离出来,并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将考核目标与要求具体化。

2、考试范围课标化

考生要根据这些变化调整复习的内容,我省考生可忽略世界古代史的内容。

3、考试题型简单化

试卷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淡化了材料题和问答题的界线,问答题将材料题化,二者出现了合流的趋势。

一、研究新课标,掌握新要求。

高考文综历史卷正处在一个阵痛期:时代出现了新理念,学生装满的仍是旧观念;国家颁布了新课标,学生使用的仍是旧教材;高考奏响了新旋律,学生弹奏的仍是旧腔调。

新课改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和评价理念,这势必影响到高考命题。《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最能够体现课改思想和内容的第一手材料,考生应该认真钻研。

1、在考查内容上,强调课程知识,但知识来源不应该局限于教材。

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理念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新的“课程观”取代旧的“教材观”。新课程观认为,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多渠道的,尤其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知识来源不应该局限于教材。

与教材知识的学习相比,更重要的任务是掌握自主发现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能力。把这种教学思想运用到命题上,就会出现两个现象,一是考核的内容与教材的内容不一定有直接的联系,二是考核的目标更侧重于思维能力的考查,而不是历史知识的识记。

从去年的试题来看,选择题、材料题和问答题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以历史课程为中心”的思想。

以全国文综卷Ⅰ历史试题为例:历史考点绝大多数属于教材的小字、注释、冷僻知识,还有一些甚至是非考试内容,比例之大,确属罕见。

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来看,有些考点没超标,有些考点虽然不在课标必修课程专题里面,但由于课程的资源是无上限的,因此也不能说是超标。

这种依据历史课程观来命制试题的做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相信对全国的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都有较大的借鉴作用。这样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历史教材编撰的“一标多本”化趋势,严格依照教材内容来命题已变得难以操作,因此,超越教材来灵活命制试题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2、注重思维能力培养。

去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历史试题在采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方面,比往年更加突出。试卷中,即便是选择题,单纯考记忆的题目很少,许多题目要经过比较分析才能回答。不少题目联系中外,多视角、大视野,注重考查历史思维品质。

去年试卷在整体上注重了对思维品质考查和学习能力的考核。可以这样说,去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历史试题难度之大、能力考核之高,是自2000年文综高考以来的最高点。

从能力考核目标来看,体现了对以下能力的考核:

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如去年第20题“法德之间的战争”,通过地图获取、解读相关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去年第23题,“《堂吉诃德》和《水浒传》的相同之处”,调动和运用文艺复兴、明清文化相关内容

3)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如去年第37题(1),“概括春秋到东汉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把握文化交流的本质特征,并使用简明、准确的学科术语叙述。

4)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如去年第37题(4),“中华文明发展的启示”,对中华文明提出自己的看法。

3、在学习方法上,注重探究学习。

探究性试题往往以较新颖的材料,包括文献资料、图表数据、名人言论、生活片断等作为命题背景,考查研究性学习的体验能力和应用知识处理问题的创新能力。

这种题型的多样性和考查方向的多层次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如2006年全国文综卷I的“中华文明”题,第(1)问概括春秋到东汉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第(2)问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丰富发展中华文化的表现、第(3)问概述辽、金“行汉法”的内容,尤其是第(4)问,中华文明发展的启示,要求考生对中华文明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是非常典型、非常开放的探究性试题。

4、在考查目标上,注意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全国文综卷Ⅰ选择题组“法德关系对欧洲的和平与安全影响巨大”,通过对法德关系由战争到和解的变化,引导学生树立“和平与安全”、“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意识,同时也是对“建立和谐社会”热点问题的体现。

二、注重文明史范式、文化史范式的价值取向。

高考命题专家大都是学术界的名流学者,他们学识渊博,思想前卫。他们往往把史学界最新的观念和最新的成果渗透在高考命题中。前些年来在史学界广泛流行的生产力范式、近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全球化范式等新思想、新思维、新观念等在高考试题中都有反映,而且大都成为耳目一新的高考亮点。

经过几年探索,命题思路渐次明晰,以文明史范式、文化史范式指导“文综”历史试题的设计和命题成为最佳选择。

“从文明演进角度看历史”是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总纲,也是去年文综高考历史命题的指导思想。纵观去年创新型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文明史范式的价值取向尤为突出。

去年全国高考文科卷Ⅰ历史试题主要从中国近现代政治民主化、社会主义运动、国际关系、中华文明、中国的对外政策五个专题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但五个专题形散而神不散,这个神就是文化这条主线。

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甚大,故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关于文化结构,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等。目前学术界流行较广、影响甚大的是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的四层次说,即文化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此文化又被称为“大文化”。中学课本所灌输的文化概念是狭义的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

去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Ⅰ历史试题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整套试题从游牧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全方位地考查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尤其考查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各种文明的冲突与融汇。

如第13题,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它说明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已由器物层发展到制度层,同时也说明孙中山三权分立的理论不是美国三权分立理论的移植,中国的民主共和制也不是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克隆,而是一种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实质上考查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又如第20-22法德关系题,从大文化的角度来看,也属于观念文化或心态文化。从表面上看,法德关系战和不定,分和不一,属于一种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从内在上看,错综复杂的法德关系的背后,实际上反映的是法德两国发展理念的变化。

再比如去年第23题《堂吉诃德》和《水浒传》比较题,更是直奔文化主题,考查的是西方近代文化和中国明清文化的比较。

  • 相关新闻
banner
  1.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常见问题 | 网站声明 | 隐私声明 | 网站管理登录 | 旧版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