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7-03-15 15:01:45 您是第0位浏览者
突出四大重点 注意规范答题
华中师大一附中特级教师 周文涛
【考纲解析】
2007年全国《考试大纲》与2006年比较,保持了总体稳定。变化主要表现在个别概念的进一步明确、部分内容上的充实调整和语言表达上的准确严密三个方面。
具体变化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字音和字形考点要求的修订。2006年考纲中“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和“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两条,修订为“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识记现代常用汉字的字形”。
今年的考纲在字音和字形两个考点上分别加上“常用”这一限制语,不仅大大缩小了考查的范围,而且明白无误的传达了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主要考查常见的语言知识和基本的语言表达技能,侧重于实际生活中应用的需要,并不鼓励考生去钻牛角尖,去做大量的偏题、怪题、难题。
二是对作文发展等级要求的修订。原有的四条要求有三条进行了补充、修改。原考纲中“丰富”这一条,只是要求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今年加上了“论据充实”的要求。
过去“材料丰富”只是个概括的提法,而“形象丰满”明显是对记叙文而言,忽视了议论文中的论据问题。今年针对议论文提出了论据充实的要求,很值得思考。
原考纲中“有文采”这一条中的“词语生动”被修改为“用词贴切”,“文句有意蕴”被修改为“文句有表现力”,不仅使考点要求更为明确,也适当降低了难度要求。
另外,原考纲中“深刻”一条中的“通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今年将最后一句修改为“观点具有启发性”。一个词语的改变,体现了评分标准的适度降低。
在这里,还要谈谈我省的《补充说明》。《补充说明》的第二部分是“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与去年的《补充说明》基本相同,进一步说明湖北省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不会与2006年试卷有大的变化。
基础知识
全国大多数高考语文试卷第一大题均为“语言知识与语言表达”部分,湖北省2004年和2005年试题均有6道小题,2006年试题则删减了一道近义词辨析题,只有5道题。
这部分题目重点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共同语(普通话)的字音和现代汉字的字形,正确把握词语的意义和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正确组织句子(即辨识病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方面的能力。
阅读
湖北省2004年至2006年说明文阅读在题型设置、能力考查方面没有太大的变化。2006年试题的设题,答题区域扩大,考生需整体把握文章,在全文寻找、筛选并提取信息来判断、推理,答题难度相对较大。
可以看出,说明文阅读的考查逐步向纵深发展,考生力求做到明确每一句的含义,以及与语境的关系才能准确做出判断。
浅易文言文阅读
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文言文部分选文摘录自《资治通鉴·唐纪》部分,略有删节。选文改变以往名人传记记人为主的风格,选材偏重于叙事,但仍延续了从历史著作选文的基本思路。
2005年湖北高考语文文言文选文摘录自蒲松龄的作品,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与2004年选文相比,虽然同属叙事性文体,文章写人记事也运用了史家笔法,但毕竟文体发生了明显变化。2005年选文,舍弃史传文而选用聊斋的小说,可以说既是创新,也是传承,降低了文言文阅读的难度。选文内容涉及的武侠故事也容易激发考生的阅读兴趣。
2006年湖北省高考语文文言文选文摘录自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涉务》,有删节。与2004年和2005年文言文选文相比,此次的选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文体上由叙事文字变为论说文字,增加了考生把握文章主要思想的难度;语言上由散文变为六朝骈散结合的文章,文章内容理解的难度加深。
2006年文言文客观题在题型的设置上有较大改变,由4题减为3题,删除了以往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题,其余基本不变。这一方面是为整个试卷向增加主观题考查力度转变服务,另一方面,也削减了因选文文章内容较为艰深所带来的难度。
古代诗歌鉴赏
湖北卷2004年试题和2006年试题均是对唐诗的鉴赏,2005年试题则选择了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灞桥饯别”中的一段戏曲唱词《梅花酒》作为鉴赏作品。而且这个作品收集在《语文读本》第四册里。
2006年试题首次选择了两首唐诗比较分析的形式,但在题目的设置上并没有涉及到比较鉴赏的题目,只是增加了阅读量。在分值设置上也较上两年增加了2分。
三年的试题在命题方向上都是传统型的,侧重于在诗歌的意象表达及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上。
文学常识与名句名篇默写
这一题重点考查考生识记文学常识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同时也考查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湖北卷2005年试题和2006年试题增加了对文学常识的考查,其中2006年试题又增加了对外国作家作品及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考查,识记范围越来越广泛。在分值上也增加了2分。
文学作品的阅读
文学作品阅读是语文高考试卷中的重头戏。
湖北省2004年试题选择的阅读材料是骆文的《怀表,很老很老了》,体现了对湖北文化的关注。2005年试题选择的阅读材料是韩少功的散文《土地》。韩少功善于从平常的自然现象与生活现象中表达主观体验,他的文章具有较鲜明的哲理意味与文化意味。《土地》在阅读难度上较《怀表,很老很老了》略有提高。
2006年试题选择的阅读材料是法国作家都德的散文《从阿尔卑斯山归来》。由于生活经历的限制及地域文化的差别,外国作家的散文在理解上难度会更大些。再加上这篇文章的主旨较为隐晦,学生阅读可能有一定困难。
在题型的设置上,2004年试题和2005年试题在这一部分没有差别,分别是三道文字表述题和一道双项选择题。2006年试题则将双项选择题改为了文字表述题,增加了主观性,同时也加大了书写量。
语用题
人们都习惯把语言知识和表达的主观题称之为语用题,常常是语文试卷出新意的地方。
湖北卷第六大题的设计集中体现了这一命题指向,三年均是三小题,总分12分。2004年有语意连贯、图文转换和广告词,2005年有语意连贯、长短句变换和仿写,2006年有语意连贯、串联词和仿写。
三年的题目在形式设计上有交叉,显示高考命题的继承性。然而,创新性更为明显:同是语意连贯,2004年与2005年只是简单排序,2006年则包含了单、复句概念和下定义的方法考查,并要求动笔书写;同是仿写,2004年是对例句修辞的简单模仿,2006年则包含了对联写作方式的考查。长短句变换终不及图文转换、广告词、串词等有时代感和开放性的题目出现频率高,而2006年的串词相对于2004年的图文转换和广告词来说,既回归了课本又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涵盖简明、连贯、得体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考查,语用性更强。
作文
写作在高考卷中,分量显然是重中之重。
2005年湖北的高考作文题突破了连续几年来的话题作文模式,在形式上模糊了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的界限;在内容上加强了哲理性、思辨性。
2006年作文题颇有新意:想写好文章,先选好带“三”的词语。从考查语言积累入手命题,适当降低了审题难度,突出了基本功训练,对中学语文学习具有导向作用。
总结湖北省近两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我们可以明确的是,作文越来越注重内涵底蕴,中学生写作的重点是言之有物,以中学生的口吻反映中学生的真情实感。
紧扣考纲、课本
湖北卷的试卷长度、试卷结构、题型样式等,都与全国大多数省份,尤其是与全国卷保持了基本一致。在试题的难易程度上力求平稳,使考生临场应试时能够以平和的心态从容对答。
2005年的湖北卷大量采用课本材料,进一步强化了抓纲务本、重视基础的导向功能,受到各方好评和欢迎。2006年语言运用题要求写课本剧串词,同样需要对课文十分熟悉。因此,抓好语文课本、读本的复习,夯实知识基础,实在是高考语文取胜的必经之路。
突出重点,注重规范
备考复习有四个重点:语言表达、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
高考语文试题第六大题,主要是语言的实际应用题,因为它在出题上有较强的试验性,可以千变万化,我们很难把它全部类型化。强化此类题型的训练,先要弄清语言表达题的考查要点。
首先要将考试大纲中关于语言运用的训练项,如病句辨析,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简明、连贯、得体等等,逐项训练落实;其次则应从训练思维品质入手,突出训练分析比较、求同辨异、综合概括的能力。
古代诗文阅读是高考的难点之一,需要我们掌握好课内知识,并且适当强化课外阅读训练。
文学作品的阅读主要是指散文的阅读与鉴赏、评价。其中最重要的能力要求是提取信息、概括信息、组织语言的能力。
高考写作要求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这是高考写作一贯的要求。
事实上近两年高考作文是“文体不限”“自选文体”,有一些考生选择了书信、日记、消息、报告等常用应用文体,都是可以的。而且考生只要不违反题意,选择写散文、小说、故事和寓言、童话等等文学体裁,也是符合要求的。须要警惕的是,有些考生在作文文体或构思方面过分求新求怪,结果弄巧成拙,得分很低。
掌握技巧,注重规范
有些同学认为,规范训练应该在平时,高三就应该追求训练的“大运动量”,这个观点其实是极其错误的。从某种意义上讲,高三复习备考更应该讲求规范。我们平时考试失分,检查一部分不是“不会做”,而是做得“不规范”。
规范首先是程序规范。例如试卷完成顺序可以有个人习惯,但必须遵循相应的时间分配原则;作文写作速度有快慢,但审题、构思过程不能省略。部分同学不构思、不列提纲就开始写作,这种粗制滥造得不了高分。
“规范”还包括答题的完整、严密,书写的工整、美观等方面。